“从事与法律相关的职业就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做正义的事。”朱灵说。她是法学院2014级的学生,也是2018年校优秀毕业生之一。
与法学结缘
法学专业是朱灵的第一志愿。在朱灵初中的时候,爷爷为了自己的劳动补偿一直自学法律知识,因被告是当地政府,所以索赔之路走得并不顺畅,爷爷也因日夜思虑,熬白了头发。后来亲戚介绍朋友来给爷爷做代理律师,双方通过协商达成和解,爷爷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这才落了地,家中生活重回正轨。当时朱灵就觉得律师是一个能够帮助弱小、伸张正义的职业,法律梦在她心中扎了根。
2014年,被我校法学专业录取的朱灵从四川来到广西,她既胆怯又好奇。胆怯是因为背井离乡,好奇是因为开始了人生的新起点。“当时只想好好度过大学生活,专心学习。”朱灵说。在刚入学的时候,对于这个专业应该怎么学,朱灵并没有很明确的认识和规划,但她知道掌握好课本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于是在课上她专心听讲,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做标记,回去自己琢磨。还是不懂的话,就请教老师。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她获得优异学习成绩的原因之一,在大学四年内,她两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两次校三好学生。
对于如何学好专业,朱灵总结的经验是:“法学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想要从事相关职业,除了掌握课本知识外,还要多实践、多调研、了解实务。”
此外,朱灵觉得大学如果只有学习,生活便会很枯燥。当她了解到学院的实践部会组织三下乡活动和模拟法庭活动时,她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入院实践部,也就成为她更了解法学专业的契机。
朱灵主持党建活动日之“两学一做”学习会
实践是一门重要的课
朱灵认为她组织和参加模拟法庭使她在学习法学这个专业渐渐“上道”。回忆起组织模拟法庭的那段时光,她只记得自己没日没夜地在网上找典型案例,然后改编整理,和同伴讨论,咨询各种律师、法官、指导老师……也正是因为这样,组织了14场模拟法庭的朱灵熟悉了文书的写作和庭审流程,也得到了较多业内人士的指导意见。
校内实践增进了朱灵对法学专业的了解,校外实习则是朱灵了解律师这个职业的“课程”。
尽管实践部让朱灵接触了比较多的法律实务方面的知识,但真正的法律工作比她想的更琐碎,“除了要学会实务,还要学会人际交往。”朱灵说。2017年暑假,朱灵到广西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实习,主要负责民事纠纷这一块的业务,调解纠纷、下乡调查、写法律文书、整理案件卷宗还有去法院旁听都属于她的业务范围。令她感触颇深的是调解纠纷这一块,在那里她看到了世间很多人的无可奈何。有一次,当事人起先坚决地提出诉讼,她的指导律师带着她立案、走访社区,向与当事人的熟人了解情况,前前后后操了很多心,但在一审开始前,当事人突然撤诉了。撤诉的苦衷让朱灵无法理解,“是我的话,我不会让步的。”朱灵说,作为法律工作者,她觉得尽了百般努力,但最后仍是无用功,“有一点无力感”。她的指导律师告诉她,以后她还会遇到更多这样的事。
那次实习经历让朱灵听到了很多人的故事,也让她见证了人间百态。她认为这些当事人的经历可以令她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时她开始明白:律师并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口若悬河,真实的律师工作是平凡而琐碎的。“但无论如何,律师维护当事人权益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接触真实的法律工作以后,我更加坚定了从事与法律相关的职业的心。”
朱灵在201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
永怀热忱之心
法学院实践部组织的三下乡活动不同于其他学院。其他学院的三下乡活动可能是做支教或者直接提供义务性劳动,但法学院的活动更多是结合专业特点和实时热点开展调研。令朱灵印象深刻的活动是关于残疾人士权益保障问题的调研。为了完成调研,作为负责人的朱灵组织大家到残疾儿童的家里访问,向家长和孩子了解教育权的相关保障情况。在那里,他们了解到残疾儿童生活的枯燥,作为一个孩子,他们对于朱灵这些大哥哥大姐姐的到来感到很新奇。其中有一个八岁的孩子,虽然残疾,但是依旧很乐观,他灿烂的笑容感染了朱灵。
通过那次活动,朱灵深切地感受到这样的活动无论从保障残疾人士的权益角度还是陪伴残疾孩子的角度来说,都有必要办下去。回到学校,朱灵就向院里反映,希望能将这个活动作为实践活动的常规项。
如今朱灵已经开始着手复习司法考试的内容,准备二战司考。她用自己特别相信的“天道酬勤”来勉励自己,总结上次司法考试的经验,多看典型案例,培养法律逻辑思维,争取顺利通过司考,为今后从事法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她希望自己工作后,能有机会继续参加保护残疾人权益的志愿者活动,就算不能亲自到他们身边帮助他们,但是会尽量资助他们。
2017年3月5日,朱灵和她的小伙伴们回访大化特殊教育学校,她陪孩子们玩耍,将照片上传到QQ空间并配文:“时隔半年,再次回到大化,回到特殊教育学校,不同的是,天使般的你们,变得热情、开朗。”
(编辑:尹诗媛 校对:刘茂盛)